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久坐为啥可能引发腰痛?

久坐为啥可能引发腰痛?

霍治安 梓潼县人民医院
2024年11月27日 30页 6220 海报 复制链接

办公室里久坐的白领、长途驾驶的司机、伏案学习的学生,常常被突如其来的腰痛困扰。中医对这种坐出来的毛病早有深刻认识,《黄帝内经》中五劳所伤的论述明确指出久坐伤肉,而腰部作为一身之要,正是久坐损伤的重灾区。从中医视角看,久坐引发的腰痛并非孤立的肌肉问题,而是气血运行、脏腑功能、经络通畅度共同失调的结果,需从整体观揭开其病理奥秘。

一、久坐伤肉:脾失健运,腰脊失养

中医认为脾主肌肉,全身肌肉的丰盈与活力,依赖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生成的气血滋养。腰部肌肉群丰富,是躯体活动的动力中枢,更需持续的气血供给。久坐时肢体活动锐减,脾胃如同停止转动的磨盘,运化功能渐弱,气血生化不足,腰部肌肉得不到充足濡养,就会出现乏力、酸楚,这便是久坐伤肉的本质。

这类因脾虚引发的腰痛,往往表现为腰部隐隐作痛,劳累后加重,休息后稍缓,常伴随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、肢体困重等脾虚症状。现代人久坐时多喜食冷饮、甜腻食物,更会损伤脾阳,导致寒湿内生。寒湿困阻腰部肌肉,就像给腰上裹了块湿抹布,引发腰部沉重冷痛,遇阴雨天气加重,热敷或按揉后稍有缓解,正如《金匮要略》所描述的腰中冷,如坐水中。

二、气血瘀滞:久坐不动,经络痹阻

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,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,才能维持腰部正常功能。腰部是经络汇聚之地:督脉行于后正中线,主一身阳气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两侧,联络肾与膀胱。带脉环绕腰腹,约束诸经。久坐时身体固定不动,腰部气血运行缓慢,如同河道淤塞,久而久之形成气滞血瘀。

中医强调不通则痛,瘀血型腰痛多表现为刺痛,疼痛部位固定,夜间或久坐后加重,按压时痛感明显,部分人能在腰部摸到条索状硬结,这是气血瘀滞于筋肉的外在表现。若膀胱经瘀阻,可能伴随小便不畅。督脉气滞则腰部畏寒。带脉不通还会出现腰部坠胀、转侧不利,就像腰间系了根紧绷的绳索。

三、肝肾亏虚:久坐耗气,腰府失充

腰部被称为肾之府,《素问》记载“肾者,作强之官”,肾气充盈则腰部强健有力,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。久坐看似静止,实则需要腰部持续发力维持坐姿,这会暗中消耗肾气。尤其熬夜久坐者,熬夜伤阴,久坐伤阳,极易导致肾阴阳两虚。

肾阴不足的腰痛,常伴随腰膝酸软、潮热盗汗、头晕耳鸣,如同腰部失去濡润的甘泉。肾阳亏虚则表现为腰部冷痛、手足不温、夜尿增多,仿佛腰后贴着冰块。肝与肾乙癸同源,肝主筋,腰部筋脉的舒缩依赖肝血濡养。久坐时腰部筋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肝血消耗增加,若再遇情志不畅,肝气郁结更会加重筋脉拘挛,引发腰部拘紧疼痛,活动时伴有牵扯感。

四、中医调理:动静结合,辨证施治

应对久坐腰痛,中医主张纠其因,调其本,需根据不同证型调理:

(1) 脾虚湿困型:重点健脾化湿,每日顺时针摩腹10分钟,促进脾胃运化。食疗可选用炒白扁豆、炒薏米、山药煮粥,忌生冷油腻。久坐时注意腰部保暖,避免空调直吹。

(2) 气滞血瘀型:宜行气活血,每坐40分钟起身做转腰操,双脚与肩同宽,双手叉腰,缓慢左右转腰各10次,带动腰部气血运行。配合艾灸腰阳关、大肠俞,每穴10分钟,借艾火温通之力化解瘀滞。

(3) 肝肾亏虚型:需滋补肝肾,每晚睡前按揉太溪穴(内踝与跟腱间)、三阴交穴(内踝上3寸),各3分钟,滋补肾精、濡养肝血。食疗可选用黑芝麻、核桃、枸杞煮粥,忌过度劳累。

无论何种证型,都应遵循不久坐的基本原则。《吕氏春秋》言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,做简单的弯腰、扩胸动作,让气血恢复流通,这才是预防久坐腰痛的根本之道。

五、结论

中医看待久坐腰痛,始终着眼于人是有机整体。当腰部发出酸痛信号时,实则是身体在提醒,气血需要流动,脏腑需要调和,生活需要张弛。顺应自然规律,动静结合,才能让肾之府坚实强健,远离腰痛困扰。

本期热读

相关搜索

久坐腰痛

家庭保健报: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