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术室护理中的‘心理战’:如何安抚患者情绪?

手术室护理中的‘心理战’:如何安抚患者情绪?

赵仰旭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
2025年06月11日 34页 1307 海报 复制链接

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中,手术室无疑是一个充满紧张与未知的地方。对于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,恐惧、焦虑等负面情绪常常如影随形。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,还可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。因此,手术室护理中的 “心理战” 至关重要,医护人员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安抚患者情绪,帮助他们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。

一、术前:打破恐惧的坚冰

1. 热情接待,建立信任

当患者被推入手术室的那一刻,他们往往感到恐惧与不安。此时,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给予患者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微笑,用柔和的语气和态度来迎接他们。这种热情接待的方式,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,能够迅速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,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。

2. 自我介绍,明确安全感来源

紧接着,护理人员应该清晰、简短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角色,比如 “我是手术室护士 xxx,在接下来的过程中,我会一直陪伴在您身边”。这样的自我介绍,不仅让患者明确知晓谁将负责他们的护理,更重要的是,它传达了一种安全感,让患者知道在手术室这个陌生的环境中,他们并不孤单,有人愿意并能够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关爱和支持。

3. 环境介绍,减轻未知恐惧

手术室内的各种设备和仪器,对于患者来说可能充满了未知和恐惧。因此,护理人员有必要简要介绍手术室的主要布局、设备及其功能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监测仪器的用途。这样的环境介绍,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即将身处的环境,减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,从而更加安心地接受手术。

4. 需求询问,体现人文关怀

护理人员应该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对疼痛的感受、对手术的疑问等,并给予耐心地解答。这种需求询问的方式,不仅体现了对患者个性化需求的关注,更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。它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关心,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忧虑和紧张。

二、术中:给予持续的支持与安慰

1. 情绪交流,心灵的抚慰与共鸣

在手术室这个紧张的环境中,患者的情绪往往波动较大。护理人员需要倾听患者的感受,通过同理心表达理解和支持,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情绪。这种情绪交流,能够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,从而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,增强心理韧性。它不仅是心灵的抚慰,更是医患之间情感共鸣的桥梁。

2. 非语言沟通,无声胜有声的关怀

除了言语交流外,非语言沟通同样重要。护理人员可以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,如握住患者的手、给予鼓励的眼神、轻拍背部等,来传递积极的信息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,却能够在无需言语的情况下,传达出对患者深切的关心和支持。它们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,增强了面对手术的信心和安全感。

3. 心理疏导,帮助放松身心

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,护理人员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,如深呼吸训练、正面引导等。这些心理疏导的方法,能够帮助患者放松身心,缓解紧张情绪,减轻手术前的应激反应。它们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,也让患者在整个过程中更加从容和自信。

三、术后:关注康复,给予鼓励

1. 及时告知手术结果

手术结束后,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将手术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,让他们悬着的心能够放下。用积极的语言向患者描述手术的顺利情况,给予他们信心和安慰。

2. 关心术后感受,缓解疼痛担忧

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疼痛等不适症状,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的术后感受,及时给予疼痛评估和相应的镇痛措施。同时,向患者解释术后疼痛的正常性以及缓解疼痛的方法,让患者对疼痛有正确的认识,减轻他们的担忧。

3. 鼓励康复,增强信心

在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,护理人员要不断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,肯定他们每一点进步。用成功案例来激励患者,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恢复健康。

手术室护理中的 “心理战” 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工作。通过术前的热情接待、环境介绍、需求询问,术中的情绪交流、非语言沟通、心理疏导,以及术后的及时告知、疼痛关怀、鼓励康复等一系列措施,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地安抚患者情绪,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和康复。这不仅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,更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在手术室这个特殊的战场上,用关爱和温暖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。

本期热读

相关搜索

手术室护理患者情绪

家庭保健报: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