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产后妈妈手腕痛(妈妈腕):超声诊断与康复指导
老年模式

产后妈妈手腕痛(妈妈腕):超声诊断与康复指导

刘燕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(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)
2025年09月24日 33页 1577 海报 复制链接

产后妈妈们常常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,却可能被一种“隐形疼痛”困扰——手腕酸痛、无力,甚至拧不开奶瓶盖、抱不动宝宝。这种俗称“妈妈腕”的疾病,医学上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,发病率高达7%-12%,是哺乳期女性最常见的手部疾病之一。本文将结合超声诊断与康复方案,为妈妈们提供科学应对指南。

一、什么是“妈妈腕”?

“妈妈腕”的疼痛核心位于手腕拇指侧的桡骨茎突(见图1),这里是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共同通道。当反复抱娃、提重物、拧毛巾时,肌腱与腱鞘反复摩擦,引发无菌性炎症,导致腱鞘增厚、管腔狭窄,肌腱像“卡在生锈管道里的绳子”一样活动受阻,进而出现:

疼痛:手腕拇指侧刺痛,活动时加剧,夜间可能加重;

肿胀:局部轻微肿胀,按压桡骨茎突时疼痛明显;

活动受限:抓握、提拉、扭转动作困难(如拧毛巾、抱孩子)。

高危因素:

长期单侧手臂用力抱娃(如“摇篮式”哺乳姿势);

手腕过度下垂或背伸(如长时间托举宝宝头部);

激素变化:孕期激素松弛腱鞘,产后未完全恢复。

二、超声诊断:精准定位“疼痛元凶”

当手腕疼痛持续2周以上未缓解,建议通过肌骨超声明确诊断。相比X线或MRI,超声具有无辐射、实时动态、可对比对侧的优势,能清晰显示:

腱鞘增厚:正常腱鞘厚度<1mm,炎症时可增厚至2-3mm;

肌腱卡压:肌腱在腱鞘入口处呈“葫芦状”肿胀;

血流信号:炎症区域血流增加(提示活动性炎症);

积液:腱鞘内少量积液(类似“水管漏水”)。

超声引导下治疗:
对于严重病例,医生可在超声实时监测下进行腱鞘内药物注射(如糖皮质激素),精准避开血管和神经,将药物直接送达炎症部位,疗效显著且副作用更小。

三、康复指导:分阶段缓解疼痛

第一阶段:急性期(疼痛剧烈期)

目标:减轻炎症,保护肌腱。

休息与制动:佩戴腕关节支具(拇指侧加压款),限制手腕活动4-6周;避免抱娃、提重物,改用“侧卧喂奶”“摇篮式”减少单侧受力。

冷敷:疼痛急性发作时,用冰袋冷敷15分钟(每2小时一次),缓解肿胀。

药物辅助: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凝胶(如双氯芬酸钠),减少全身副作用。

第二阶段:恢复期(疼痛缓解期)

目标:恢复肌腱滑动性,增强肌肉力量。

超声引导下理疗:冲击波治疗:通过声波促进腱鞘修复,每周1次,3-5次为一疗程;

超声波治疗:利用热效应加速炎症吸收,每次10分钟。

手法松解:轻柔按摩桡骨茎突周围,配合被动活动拇指(如“弹钢琴”动作)。

肌腱滑动练习:缓慢做握拳-伸指动作,每组10次,每天3组;

抗阻训练:用软球轻捏挤压,增强拇指肌肉力量。

第三阶段:巩固期(预防复发)

目标:纠正姿势,建立长期保护机制。

优化抱娃姿势:避免单侧手臂长时间受力,采用“橄榄球式抱法”(将宝宝放在臂弯,手腕保持中立位);使用哺乳枕分担手臂压力。

手腕热身:每次抱娃前做“手腕绕圈”“手指拉伸”动作,激活肌腱弹性。

定期超声复查:产后6个月复查腱鞘厚度,评估恢复情况。

四、这些误区要避开!

“忍一忍就过去了”:长期炎症可能导致腱鞘钙化,形成永久性狭窄,需手术松解。

盲目热敷:急性期热敷可能加重肿胀,应先冷敷再热敷(48小时后)。

过度依赖支具:支具使用超过6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,需配合康复锻炼。

五、何时需要就医?

(1)疼痛持续>2周,且夜间痛醒;

(2)手腕出现弹响或“卡住”感;

(3)拇指活动受限(如无法对指)。

“妈妈腕”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通过超声精准诊断、科学康复,90%的妈妈能在3个月内恢复。记住:爱宝宝的前提,是先爱自己——一个健康的妈妈,才能给宝宝更长久的拥抱。

本期热读

相关搜索

产后妈妈腕

家庭保健报: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!